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00:16:50  浏览:99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

国家林业局


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
国家林业局
林策发(2001)88号



一、为了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加强对国家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认定国家公益林遵守本办法。
三、公益林是指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林、特种用途林。
国家公益林是指依照《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的规定,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公益林。
四、国家公益林具体划定范围包括:
(一)江河源头。流程500公里以上河流干流、一级支流源头20公里以内汇水区,流程1000公里以上河流二级支流源头10公里以内汇水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二)江河干流,一、二级支流两岸。流程500公里以上河流的干流、一级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的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000米以内;流程1000公里以上河流的二级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的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三)重要湖泊和库容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范围内森林、林木和林地;
(四)沿海岸线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五)干旱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天然林和郁闭度0.2以上的沙生灌丛植被、沙漠地区的绿洲人工生态防护林及周围2公里以内地段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基干林带;
(六)雪线以下500米及冰川外围2公里以内地段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七)山体坡度在36度以上土层瘠薄、岩石裸露、森林采伐后难以更新或森林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八)国铁、国道(含高速公路)、国防公路两旁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米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九)沿国境线20公里范围内及国防军事禁区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十)国务院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地和具有特殊保护意义地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十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它有重点保护一级、二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十二)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禁伐天然林。
五、划定国家公益林必须签定现场界定书。现场界定书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乡级林业站负责该片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人员、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现场界定并签字确认。
六、县级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应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申报国家公益林。
(一)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县级森林分类区划工作方案》;
(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图表材料;
(三)森林分类区划界定质量检查报告;
(四)经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林业主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盖章认可的现场界定书;
(五)经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评审验收的认可意见。
七、国家公益林首先由县或县级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为单位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再由省级人民政府分批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由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申报。
八、省级人民政府和重点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应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一式10份。
申报材料由文字材料和统计表(附后)组成。文字材料包括:
(一)申请列为国家公益林的函;
(二)国家公益林划分结果的详细说明;
(三)省级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成果报告;
(四)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成果评审验收意见。
九、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收到第八条规定报送的申报材料后,应在六个月内提出审核意见。
十、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审核,采取材料审核和现场审核的方法进行。
(一)材料审核。材料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分类经营领导小组办公室受理并进行初审。
(二)现场审核。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派遣工作组进行抽查审核。
随机抽查面积不低于申报国家公益林总面积的1%。
(三)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分类经营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报局审议。
(四)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国家公益林,报由国务院批准。
十一、国家公益林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由当地人民政府对国家公益林立碑公示并在林权证上进行林种登记。
十二、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十三、本办法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国家公益林面积统计申报表
统计单位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 单位: 公顷
------------------------------------------------
| | |林|公|公|国|国| 重点公益林 |
| | |业|益|益|家|家|-----------------------------|
| | |用|林|林|公|公| 防护林 | 特种用途林 |
| | |地|面|占|益|益|-------------|---------------|
| | |面|积|林|林|林|面|水|水|防|农|护|护|面|国|实|母|环|风|名|自|
|权| |积| |业|面|占|积|源|土|风|田|岸|路|积|防|验|树|境|景|胜|然|
| | | | |用|积|公|合|涵|保|固|牧|林|林|合|林|林|林|保|林|古|保|
| |地 类| | |地| |益|计|养|持|沙|场| | |计| | | |护| |迹|护|
| | | | |比| |林| |林|林|林|防| | | | | | |林| |和|区|
|属| | | |重| |比| | | | |护| | | | | | | | |革|林|
| | | | |%| |重| | | | |林| | | | | | | | |命| |
| | | | | | |%| | | | | | | | | | | | | |纪| |
| | | | | | | | | | | | | | | | | | | | |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林|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疏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灌木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未成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宜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苗圃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疏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灌木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未成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宜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苗圃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集|疏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灌木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体|未成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宜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苗圃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表人______ 制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______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
一般公益林 |
-----------------------------|
防护林 | 特种用途林 |
-------------|---------------|
面|水|水|防|农|护|护|面|国|实|母|环|风|名|自|
积|源|土|风|田|岸|路|积|防|验|树|境|景|胜|然|
合|涵|保|固|牧|林|林|合|林|林|林|保|林|古|保|
计|养|持|沙|场| | |计| | | |护| |迹|护|
|林|林|林|防| | | | | | |林| |和|区|
| | | |护| | | | | | | | |革|林|
| | | |林| | | | | | | | |命| |
| | | | | | | | | | | | |纪| |
| | | | | | | | | | | | |念| |
| | | | | | | | | | | | |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1年3月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江苏省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江苏省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江苏省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4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废止《江苏省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的议案,决定废止《江苏省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关于印发《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科[2008]115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现将《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可在http://www.mohurd.gov.cn下载)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科学运行管理,合理设置公共建筑室内温度,节约能源与资源,保护环境,营造适宜的室内舒适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室内温度控制是指控制利用空调系统进行室内供冷和供热房间的空气温度,使之不超过规定的限制标准。

  第三条 公共建筑夏季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温度不得高于20℃。

  第四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所有以舒适性为目的,使用空调系统或设备进行供冷和供热的公共建筑的室内温度控制。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室内温度有特定要求的公共建筑除外。

  第五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第六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工作纳入到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第二章 室内温度控制



  第七条 新建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时,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相关条款进行设计。空调房间均应具备温度控制功能。主要功能房间应在明显位置设置带有显示功能的房间温度测量仪表;在可自主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和区域,应设置带有温度显示功能的室温控制器。

  第八条 设计单位及使用单位应选用具有温度设定及调节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可根据建筑负荷需求调节供冷与供热量,维持室内温度在设定值。

  第九条 建筑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新建公共建筑的建设单位,应选用具有温度设定及调节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严格禁止选用不符合节能要求的产品。

  第十条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在施工图纸审查过程中,应进行室内温度监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第十一条 空调系统无温度监测与控制设施的建筑,其所有权人或使用人应根据建筑的现状,选择合适的室温控制设施改造方式。建筑面积大于两万平方米的,应进行温度自动监测与控制的改造;建筑面积小于两万平方米的,改造完成后应具备温度监测与控制手段。

  第十二条 建筑所有权人或使用人应委托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温度监测与控制设施的改造设计,相关文件应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 建筑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或实施改造的单位,应采购具有产品合格证和计量检定证书的温度监测和控制设施,并进行调试。改造完成后应进行竣工验收。

  第十四条 空调系统运行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室温监控及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对室内温度、空调系统运行的各项参数、空调系统的能耗进行日常监测记录。运行记录文件应经单位能源管理负责人签字后备案。具体内容参见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管理制度示范文本(附件1)。

  第十五条 公共建筑使用单位在室外温度适宜的过渡季节,应尽可能利用开窗自然通风的方式调节室内温度,减少空调使用时间。一般情况下,空调运行期间禁止开窗。

  第十六条 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在主要功能房间明显位置装设温度测量仪表,显示房间空调温度,接收社会监督。

  第十七条 建筑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选用的室内温度测量仪表测量最小分辨率为0.1℃,其准确度等级不应低于0.5级。

  第十八条 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在空调系统运行期间应根据相关规定对温度测量仪表进行校验和校准工作。

  第十九条 公共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采取措施,对集中空调系统进行调节,实现按需供冷与供热。当室内温度超出限定标准时,应进行整改。

  第二十条 建筑所有权人或使用人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建筑能源管理,包括室内温度监测及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管理,并实行岗位责任制。空调运行管理、操作和维修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及上岗证。上岗前要有不少于2周时间的节能培训和教育。

  第二十一条 建筑所有权人或使用人应建立定期节能技术培训和教育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节能运行培训。培训记录经单位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字后备案。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机构,在每年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期间,抽取一定数量建筑,采用文件检查及实际测量的方式,对公共建筑使用单位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定期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

  第二十三条 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1、空调系统运行操作人员上岗证书和培训情况;

  2、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3、室内温度及空调系统的运行记录;

  4、温度测量设备的可靠性,应满足本办法规定的分辨率、准确度的要求,以及计量校准证书;

  5、室内温度现场检测。检测方法详见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现场检测和合格判定方法(附件2)。

  第二十四条 现场检测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资质,并对现场检测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具有完善节能运行管理制度的建筑所有权人或使用人予以表扬。否则予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附件1: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附件2: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现场检测和合格判定方法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